想寫這個主題在於,現在 AI 的助力之下,有些許個案說他可以用 AI 創造好幾個工具來創造收入,這篇想要以「多角化經營」的角度提供一些想法供讀者參閱。
企業需要永續成長,然而市場的份額沒有成長時,就需要創造市場或是探索市場。軟體市場或許持續成長中,所以目前跨足是相對容易的,像是本來做軟體代工的公司,利用新的技術跨足軟體產品公司,或是做資訊安全相關的專技服務。這樣的策略,我們稱之為「多角化經營」。然而傳統產業,例如較為基礎的被動元件,目前已被知名被動元件廠,例如國巨等上市櫃公司整併的差不多,因此小型企業要持續深耕被動元件市場,是相對困難的,可能能做的除了創新,製造出非常特殊且市場需要的零件之外,剩下的就是做人工才做得到、毛利率偏低的產品。
多角化經營的困難點在於,怎麼有效的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槓桿出對應的資源與該領域最優秀的公司競爭。光是自己的本業就可能要花費不少時間跟心力執行。如果沒有優秀的經理人或是創始團隊,這樣的經營不只是資源分散,還要面對已經嚴陣以待的競爭對手,這就是多角化經營的困難之處。
如果真的要執行多角化經營,首先最好要有對應的人力,以及相關的執行力與意志力,並且最好要有足以多角化經營的財務作為後盾。那多角化經營到底要從本業延伸,還是直接開闢新戰場?如果保有相關技術,甚至獨特的技術,那本業的延伸會是最快的做法,通常工程師最長多角化的經營方式便是帶著自身有的技術加入一家新創,或是擔任多家公司的技術顧問。開闢新戰場則需要考量怎麼可以「結合」。過去有陣子被探討的 Yamaha 技能樹,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從修理樂器,變成可以也同時製作引擎、數位訊號處理器的公司。
然而在前面提到多角化的問題在於人力的初始來源,肯定是從現在的公司派人過去最快,次之是透過併購買下團隊與人力進行整理,或是完全地重零開始招募人員等選項進行。如果能活用現有的經營資源,例如一開始提到的 AI,協助你延伸技術從事多角化經營,那會是再好不過。